6月13日,“城乡融合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实践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与会者围绕超大城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文化传承与乡村有机更新等城乡融合领域重要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对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来说,城乡之间发展存在巨大的“势能差”,这意味着宏观的城乡融合路径和具体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都会呈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态势。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程鹏所在研究团队,在历时5年、对上海5批共1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跟踪调研过程中发现,上海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流转模式以“农户+个体”“农户+村集体”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越来越高,功能类型以居住保障为主,民宿度假、康养休闲、创意办公和公共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导入不断增多,经营模式以委托市场主体负责经营为主。随着超大城市乡村空间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存量时代,推动基于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有机更新将成为主流。在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和动力机制层面,上海的实践案例具有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典型代表意义。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俊瑛认为,推进乡村文化传承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关键举措。乡村有机更新是优化上海乡村风貌、提高乡村整体建设水准、力促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之法。在总体思路上,着重聚焦乡村重要节点建设、农民住房改善、“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以及“沪派江南”特色村居建设,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持续筑牢乡村地区文化传承的基础。在更新路径方面,把“三大文化”融入乡村整体规划与建设之中,围绕乡村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村民生活延续等方面,积极探寻多主体参与的更新路径与模式。在更新模式上,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重点项目,探索片区化更新、渐进式保护更新、组团式更新、参与式更新以及微更新微改造等更新模式,塑造“沪派江南”特色村居示范片区。此外,她还分享了法国普罗万、德国欧豪村、荷兰羊角村以及国内的浙江大陈村、广州沙步村等在乡村文化传承与有机更新方面的经典案例,为推动上海乡村文化传承与有机更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点评和研讨环节,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如忠指出,在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过程中,要适当平衡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强调村民主体性的同时,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同时要进一步保护和塑造乡村特色,这是乡村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万勇指出,充分的调研是拿出可信结论的重要前提,将有机更新观念引入乡村地区发展是很好的思路,接下来在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区分宅基地盘活案例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深入挖掘、总结经验。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则明指出,农村“三块地”改革是一个较复杂的议题,也是历次改革探索的重点领域,征地安置、集中居住与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相辅相成,值得长期跟踪研究。